news

来自安哥拉山的纤维:马海毛面料(Mohair)

2024-02-05 17:25:37 仓储展示

  提到马海毛,相信我们大家是比较陌生,有些人第一次看到这一个词以为是“海马”的毛。其实马海毛是指Angora Goat (安哥拉山羊) 身上的被毛,最早来源于阿拉伯文Mukhayyar,意为“似蚕丝的山羊毛织物”。由于早期长时间生活在土耳其,得名土耳其语Mukhyar,正好意为“最好的毛”,最后英文译作Mohair。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安哥拉山羊和安哥拉兔的英文名里都有“Angora”,并且都属于安哥拉绒,不少人将两者混为一谈。然而同样生活在安哥拉,一个是山羊,一个是兔子,身上的被毛价格却相差了很远。(要知道在毛纺材料中,马海毛,羊驼绒,山羊绒都归类为特种动物纤维,属于高档纤维材料)。马海毛在韧性、耐磨度、回弹性、光泽度、透气度上都比安哥拉兔毛更胜一筹。

  在《出埃及记》书中就曾经提到,犹太人礼拜堂的祭坛上用的纱幕和窗帘就是纯马海毛,因其稀有、名贵、奢华,並足以衬托神的尊贵圣洁。

  马海毛的产量稀少,年产量占羊毛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一只安哥拉山羊一年只能生产5到8公斤毛),产量少和栖息环境及及相关。和多是繁衍在水草丰美草原的绵羊相比,安哥拉山羊最初在东亚高原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存,其最适宜的生长地区为海拔500---1000米的丘陵灌木地带,这种环境气候干燥,夏日酷热,冬日极寒,昼夜温差大,并且土壤贫瘠,植被稀少,地理环境大多是干旱,荒漠,半荒漠类型。就因为和绵羊生存的环境是极其不同的,所以导致安哥拉山羊本身的数量就非常少有。

  安哥拉山羊以嫩芽和树叶为食,这种未完全摆脱野性的山羊只能栖息在高山灌木地带,不能在草原上放牧。相较于绵羊毛,马海毛纤维更加细长且更富有弹性和韧性,色泽更加光亮奢华。

  正如1957年Fred Astaire在接受GQ杂志采访时,提到自己不会在英式晚会穿着马海毛材质的西服,或多或少是因为马海毛出色的光泽和穿衣作风低调的英国人大庭相悖。

  根据南非“剪羊毛实务守则”的规定,只有八岁之前的安哥拉山羊才可以做到纺织标准。

  幼年羊和青年羊的毛被细嫩亲肤,大多数都用在服装,老年羊的毛被粗壮耐磨,主要用来做地毯。越是优质的马海毛,它的手感越是细腻柔顺

  近几个世纪以来安哥拉山羊一直在土耳其境内徘徊,它被国家视若珍宝,即使在国境之内,也仅仅供给上流社会使用,是贵族身份的象征。

  1838年土耳其苏丹赐给南非十二只过的公安哥拉山羊和一只母安哥拉山羊,作为两国以示友好的珍贵礼品。苏丹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只母山羊已经怀孕,到达南非之后产下一只小羊,在此机缘巧合之下,安哥拉山羊开始在南非繁衍生息。

  美丽温顺的安哥拉山羊最终定居在了南非“Cape Town”开普敦省 (又称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 的卡鲁(Karoo)地区,该地区夏季干燥,冬季寒冷,拥有大面积的灌木山区,这一些因素都十分适合安哥拉山羊的繁衍。

  关于这只羊的前世今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渊源:现在中国的安哥拉山羊是二十世纪末从澳大利亚引进的;而澳大利亚的安哥拉山羊是十九世纪中叶从法国进口而来的,而大部分地区的安哥拉山羊包括法国都是在十八世纪从土耳其总统苏丹那里获得的。然而,土耳其的安哥拉山羊最早是十六世纪 (大约在5000年前) 的牧民从中国的西藏喜马拉雅高原带回土耳其的。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经历了几个世纪,自家跑丢的安哥拉山羊又跑回自家的羊圈里来了。

  在Fred Astaire完成当时GQ那个采访的几个月之后,Dormeui首先展开了面料界的马海毛战争,当时的掌管人Xavier研发了一种以马海毛为原材料的三股纱强捻面料,名为“Tonik”,Tonik是公认的高光面料的鼻祖之一。而Tonik独特的光泽度结合极强的抗皱抗磨的特性,在当时大受追捧。如果说绵羊毛制成的西装是一瓶口感柔顺、色泽怡人的红酒,那么马海毛制成的西装就是一瓶刚猛通透,酒体扎实的威士忌,一杯入喉立即就可以感觉到强烈的刺激感。

  最为有名的例子肯定是经常出演蝙蝠侠管家的Michael Cain在电影《Get Carter》饰演Jack Carter时提着手枪穿着的三件套造型。顺带一提的是,当时做这件衣服的裁缝Douglas Hayward,虽然不为人所共知,但在伦敦Mayfair地段上的Mount Street上却有一家倍受当时电影明星所追捧的裁缝店。

  说回面料,老的古董Dormeuil面料是业界公认的世界第一抢手货,其中以马海毛最为稀有。和大部人理解的不一样,Dormeuil最早是一家法国的面料公司(而不是英国,更不是Huddersfield)。总部设在巴黎的Rue Vivienne,随后才把第一家国外门店开到伦敦并大力推广,所以大家认为他们是一家英国的面料公司,那时选址在New Burlington Street(当时那条街还叫Little Burlington Street,属于高档商业住宅区)。

  1927年是一个面料生产与创新的高潮,Pierre Dormeuil发明了织边技术(也就是现在我们在一些布料的最边边能看到的字,而第一块有织边的面料正是西装爱好者都十分在意的Sportex)。当时借着Xavier Dormeuil发明的「三股马海毛」Tonik和「最佳户外面料」Sportex,还有大部分人都沒有听过的Magic、Laser、Zenith、Astro、Frilex和Towntex等面料來俘获世界各地裁缝和顾客的心,一度称霸。

  包括Liverano等大师前辈亦对Dormeuil的老料赞不绝口。不过,1992年上市的Amadeus系列意味着品牌开始走向广大市民,被Dormeuil称之为近一个世纪以来最大卖的系列。尽管官方大力推广为高平衡性面料(包括光泽、手感、重量、垂感、可塑性),在不出错的基础上渐渐失去了当年的「风格」,接下来的Dormeuil面料标上将采用QR二维码,这种更为商业化的解决方法不得不令我们更珍惜和缅怀过去的设计。

  回到主题,老Dormeuil的马海毛五虎是最令人沉醉并向往的。除了老大Tonik,老二Magic、老三Zest、老四Triptic、老五Kidor和70年代精致登场的Super Brio,都比Tonik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Super Brio就非常珍稀,属当期能找到的最好的马海毛,混入高支纱羊毛,极难入手,其手感和光泽度与现在市场上的面料比也是绰绰有余,唯独通常都是纯色;而老三Zest则料性稳定,广受好评,大多是条纹;老四Triptic则是稀有中的稀有,有着丰富的亲王格图案。老Dormeuil的马海毛系列,尤如莱卡35mm镜头里的八枚玉、六枚玉和七枚玉,美不胜收,各有千秋。

  Tonik之于Dormeuil,就如Titan之于Scabal一样,Titan同样是以马海毛为原料的一种三股纱支面料,质感更加粗犷,是Tonik大热的时候,Scabal推出的和Dormeuil竞争的马海毛系列。很多爱好者都不知道,今天Titan相对Tonik来说数量更稀少一些,甚至不止一些。原因是当时Titan的销量其实要比Tonik更好,能留在市面上的Titan可以说是大海捞针。Titan意指古希腊神话中世界的主宰者,这也表明了Scabal的野心。在Titan之后的几十年里,Scabal在面料领域研发一路领先,不仅首次突破100支,相继而来的180支,200支也是Scabal研发的成果。

  除了Titan,织法更细膩的MontegoBay更是老Scabal马海毛系列的杀手产品,相信是唯一能和Super Brio分庭抗礼的细纱精纺马海毛。

  马海毛不像Pygora和Cashmere需要区分毛和绒,能够理解为每一头安哥拉山羊剪下來的毛都是好毛,只是白色的马海毛已经变得很稀有了。追溯到最以前的安哥拉山羊,马海毛都是清一色的白色,而之所以现代马海毛的毛色变得丰富起来,是因为后世对安哥拉山羊进行了大量的杂交。

  世事境迁,当老一辈人弥留在Scabal往昔辉煌岁月的光阴时,也会顺带勾勒起脑海中另一个牌子的经典回忆—Wain Shiell。Wain Shiell是一个将马海毛发挥的非常有特色的品牌,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807年伦敦西区的Warwick Street,和H. Lessar并称为伦敦的布王双雄。H. Lessar当时主推传统保守的精纺面料,一直到现在也是。Wain Shiell在上世纪良好的口碑是源于杰出的创意和先进的织布技术,它不仅是英国布料优雅、耐用的代名词,更是受到了国际性的认可与喜爱。

  更令人惊艳的是其Waingora系列,与稀有的紫水貂绒(Sable)混纺,可说是极品中的极品。Wain Shiel更有和Dormeuil Kidor一样的超低克重高光混纺马海毛,一样是价值不菲。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古董马海毛老料除了料性相对来说更稳定(已经与空气中的水分充分接触),面料稀有,还有一点必须要说的是早年的马海毛织出来的布血统更加纯正,而现在的安哥拉山羊的血统很难去保证它的原汁原味,马海毛的特性也难以百分百去还原。

  而细数如今的马海毛料本里,虽然难确定其是否血统纯正,但面料本身不仅继承了老一辈面料的坚韧耐用,也更加亲肤,更为适合制作衣服,譬如Standeven作为约克郡的老牌面料品牌,有着丰富的马海毛系列和品类,由马海毛专家William Halstead织布,从两百克到四百克,基本囊括了马海毛各种季节的需求。

  其中Summer Strand系列中有6块马裤呢,实属现代面料中少见的做法,毕竟绝大部份的马海毛都以平纹织布,为的是提高纱线之间的透气性和平衡面料本來的光泽,反观斜纹的织法会赋予布料更好的垂感,更为耐用和耐磨。

  无论老料,还是新料,能碰到百分百马海毛的,有绝大多数可能性都是深色,原因有两个,一:马海毛纤维本身成本就很高,没有面料商愿意冒风险投资浅色的面料,这也因为英国穿衣习惯一直以来以保守见称;二:当时使用马海毛做正式晚礼服比较流行,没有想过挺括扎实的马海毛能成为休闲面料。

  另外在British Mohair的系列里也会看到百分百纯马海毛,手感比马海毛老料更加细腻,这要拜现代的后整理工艺所赐。

  一直以来Harrison’s 的主推面料都是精纺系列,但说到了马海毛,萨维尔街小红本也有比较出名的系列:Cape Kid(开普敦马海羊羔)。料如其名,是来自于南非开普敦的马海羊羔毛,但很多人其实都不知道,Cape Kid系列一直以来都是William Halstead在织布(当然William Halstead现在已经名存实亡,连Halstead先生本人都已经去了Taylor Lodge当总顾问。而更具体的说,William Halstead现在是John Foster在编织),虽说Harrison’s不是织布厂,但其对面料的理解能力,在Cape Kid系列中也能略见一斑。

  有一个说法,Savile Row上刚刚出师的裁缝都会选用Bateman Ogden,其面料性能和价格上的优势都是大家都选择的原因,加上在Savile Row上刚刚出师的裁缝要做一套毕业作品,师傅会要求他以Bateman Ogden做一套西服,因其料性安全,操控稳定。另一方面,作者觉得Bateman Ogden面料最大的卖点是其独有的复古感,包括其颜色、织法、手感和光泽是在别的现代面料中难以寻找。要形容为“入门裁缝的试金石,萨街面料的教科书”绝不为过。又以马海毛为例,淡淡的米色加入了提花条纹,更以双色经纬纱去编织,甚至在古董面料里也不一定可以找到如此花色。俗语说千里马虽多,但伯乐少,喜欢 “老钱味”的玩家们必须要多加留意!

  英国面料的黄金时代在上世纪中旬,那时意大利的飓风尚未吹起,Biella的面料根本不入玩家法眼。英国人好像对于处理马海毛有种得心应手的天赋。然而在2014年, Vitale Barberis Canonico(VBC)以一千克632兰特的价格在南非收购了一批24毫米的幼年马海毛原料,这是有史以来的最高价格。要知道好的原材料对纺织一块面料有多重要的影响,而这批幼年马海毛原料分别供给了Drapers、Loro Piana和Smith Woollens织布,系列分别为Mohair、Karoos 24 Kids及Super Kid Mohair,其中Loro Piana有260克的选择,垂感突出,回弹性卓越。

  当然,Tallia Di Delfino和Carlo Barbera都是Biella公认最优秀的纺织厂,其中马海毛混丝的面料,可谓是精华般的存在,要知道混纺面料,它的纱线和纱线互相结合在一起时,是至少需要两根以上的纱去“拧”在一起,马海毛和丝的纤维表面都十分光滑,拧的时候也是相对困难,这对原材料和纺织机器的要求是较高的。意大利人做混纺尤其出色,像马海毛纱线的捻度小,意大利工艺会进行两次蒸纱定型,干蒸85°C和湿蒸84°C各一个小时,增加纱线和纱线之间的稳定度,让料性更稳定。

  最后笔者这里想提一下意大利的工厂,尤其是刚刚提到过的Carlo Barbera。Carlo Barbera的历史可追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始终致力于为贵族服务,曾经为维持生产水准,舍弃了工厂里近乎一半的老式纺织机械。说到Carlo Barbera,一定要说一下他们控制面料回潮率的做法,为了调整湿度和均整油水比,他们会把纱线个月,将面料水分占重比调整至百分之二十,这是最均衡的一个纱线状态,也是他们对面料制作的态度。另外,对审美的执着, 意大利人也是无与伦比的。巅峰时期的Carlo Barbera在地下室储存了八十吨纱线种颜色,这是英国人一辈子都不会做的事情,可见意大利人对色彩的认真程度确实甚为惊人。

  就在英式西服紧紧握着绅装面料的话语权之时,意大利人不知不觉间向世界证明男装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马海毛面料经历过了Tonik般辉煌的时代,到后来Terylene和Polyester的廉价冲击,再到现今最流行的高性能High Twist羊毛,安哥拉山羊依然从容不迫的过着自由自在的优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