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总理如此谨慎小心的态度,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好奇。但是碍于总理的小心防护,他们又无法窥得真相,只能酸溜溜的表示
那么,事实真的如他们所说吗?若不是,那么这口不大的小箱子里,究竟又能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自1949年10月1日,主席在城楼上,说出了那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后,新中国也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然而,初生的中国百废待兴,想要站稳脚跟,就急需得到国际上的支持。
而作为新中国首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总理,自然是当仁不让。迫切的需求,也让总理出国访问更加频繁,甚至一度达到了一年之中,出访十四国的惊人记录。
。每次,受访国的工作人员想要替总理安排住处时,总理总会命令身边警卫员优先看护它。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何需要这么在意一口小皮箱?这令工作人员好奇不已。
可是不论他们是有意试探、还是无意接近,最终都会被警卫员挡驾,以至于始终无人能够窥得“天机”。而
。然而每一次,都被总理身边机警的警卫人员察觉,最终无功而返。而每当总理前往一些第三世界的贫穷国家访问时,总会有一些好事的工作人员向警卫员追问,“皮箱里装的是否就是对我们的援助?”可是不论对方言辞如何恳切,警卫员都只是板着脸一言不发。
有人猜测,箱子里存放的要么是中国的、要么就是中国援助别国的钱财。可惜,这一论点始终没有正真获得证实,只能不了了之。
其实对这些猜测,总理也略有耳闻,但他从来就没正面解释过。哪怕是被人当面问起,也只是笑而不语。
其实说起总理这个皮箱,还颇有意味。这是总理第一次前往日内瓦时,在当地购买的“纪念品”。
1954年,为了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我国首次以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参加了这次例会。当时为了出行方便,也为了表达对盛会的重视,总理便购买了这个皮箱。
而这个“秘密”,一度只有他和警卫员知道。直到一次出访马里时,才被我国驻马里的大使夫人,意外知晓。
原来,在这口不大的小箱子里面,既没有西方国家猜测的、也没有第三世界好奇的援助财物。有的,只是一件睡衣、一条毛巾、一个枕头、和一条旧棉被。
其实并没有。这些衣物非但没什么特别之处,反而更是格外的普通。其中的那条旧棉袄,它是
。相比之下,国外酒店提供的被褥,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可以“完爆”总理的自备。而总理之所以坚持带上这些“宝贝”,完全是出于安全和卫生的考虑。
在建国那一天,由总理的妻子邓大姐亲手置办,为此,总理还一度觉得铺张浪费了。起初,这件法兰绒的睡衣很是舒适,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被磨光了绒毛后也变得略显“干硬”。
,最后更是出现了一个大洞。为此,工作人员没少替总理缝补,以至于到了最后,这件睡衣的后背部位根本就是换了材质,不再是法兰绒了。可以说,从总理的睡衣上,真实体现了什么叫做“
”。然而就是这样一件睡衣,总理直到去世还一直穿着它。除了被褥,总理的箱子里还有三双满是补丁的袜子。
抗战时期,我军的“铁脚板”一度令敌人叹为观止。那时候我们没足够的交通工具,所以交通基本靠走,但我们从未因此而贻误过一次战机。以至于战争结束后,很多老兵每每谈及都颇以此为荣。
的到处是洞。据说为了替总理缝补袜子上的破洞,身边的警卫员都练就了一手精湛的“女红”。而后果就是,
。既然箱子里都是一些再普通不过的衣物,那为什么总理要如此小心?因为周总理知道,箱子里的衣物实在太破旧了,旧的根本没法见人。
身为一个数亿人口大国的总理,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中国。如果让别国知道,自己居然贴身携带着如此“寒酸”的生活物品,势必要给中国形象抹黑,而这也是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为了避免被别人发现箱子里的秘密,总理每天早上一起来,就会将这些旧衣物叠好,收进箱子里锁好,避免被意外闯入的服务人员看到;而每到晚上要睡觉时,再将其拿出来重新铺设。
因为外事访问繁忙,皮箱内的旧衣物不能得到及时清洗。为此,总理偶尔也会拜托中国大使馆的女同志,代为手洗一番。
有一年,在访问马里时,中国驻马里大使赖亚力的夫人自告奋勇,替总理浆洗衣物。可是当她打开箱子,看到里面破旧的衣物时,不禁被眼前的一幕湿了眼眶。
也许,现在的我们永远没办法理解,身为一国总理,为何要如此艰苦朴素?但其实,这只是周总理勤俭一生的一个缩影。
。其中有一双,更是从1964年穿到1976年,为了延长常规使用的寿命,中间换过好几次底。
1963年到1964年这一年里,周总理足迹走遍了全球十余个国家。这些国家遍布了欧洲、亚洲、非洲。
。恐怕西方国家连做梦想不到,总理身边这口保护如此严密的箱子里,装的竟然只是一些旧衣物;但他们更想不到的是,新中国的领导人们就是靠着这样高尚的情操,带领着新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因病去世。根据他的遗嘱,工作人员替他换上了那件,已经被磨起毛边的中山装;而他的脚上,依然是那双穿了12年,换了无数次底的旧皮鞋。
或许,西方人并没有说错。周总理的皮箱里,装的的确是能让中国强大起来的秘密。
在物质生活极为富足的今天,周总理这种艰苦朴素的精神永远可以让我们学习,我们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