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寒冬已至,羊绒制品又迎来集中销售的旺季。近日记者在位于上海闹市的多家羊绒批发销售中心看到,不少来自外地的厂家纷纷开出颇具诱惑力的“清仓价”、“跳楼价”,原本定价一直高高在上、动辄数千元的羊绒制品也应声打折到数百元,形成了强大的眼球效应。而从人头攒动的场景能够准确的看出,所谓低价“羊绒正品”在大众消费市场颇有销路。
然而,这类售价偏低、来源不明的产品,正是假冒羊绒泛滥的重灾区。尽管已有不少消费者通过社交网站、消协等渠道不断对这类假羊绒制品进行投诉,然而真正配合走完打假维权之路,并将不法制假商贩绳之以法的却非常少。
这些一两百元的所谓羊绒制品,往往不足以引起消费者“耗费时间精力来维权”,商家看准的正是这种心理,享受着维权成本高昂给其带来的好处。
羊绒产品作为秋冬保暖制品,其羊绒含量能否与标签说明“表里如一”,直接影响着保暖程度还有是不是会对消费的人皮肤引发过敏等。不少羊绒制假商贩会在假羊绒的外观上下功夫,让我们消费者在购买时甄别的难度大大提升。
一位销售羊绒制品的方小姐表示,羊绒制品的假冒产品往往是通过羊毛、腈纶等成分取代高质量羊绒。消费的人在甄别时通常会关注“手感绵滑柔顺、质地纤细”等特征,现在都可以被人为仿冒出来。
据悉,一些低价伪劣的羊绒服装产品中,其所谓的羊绒实则是通过把羊毛拉长并进行脱鳞处理假冒而成。为避免让我们消费者察觉出其所用羊毛比羊绒更粗的情况,不少商贩会在制作环节中刻意将羊毛拉细,并大量添加工业柔顺剂,使伪羊绒制品在目测和手感上能够以假乱真。
当然,以假乱真,还需要标签来“帮忙”。消费者可能有所不知的是,不少羊绒产品上的标签证明只是一道廉价的摆设。这类“100%羊绒”、“75%羊绒”的羊绒含量小标在不少二三线城市服装材料批发商业市场可随意批发,每个假冒标签的成本在1毛到1元不等。
坊间盛行的羊绒购前自检方法,是不少消费者应对潜在销售欺诈的重要工具。比如在购买羊绒产品前,销售人员为增加可信度,会主动抽取部分羊绒样品进行点燃验证。若纤维燃烧的灰烬呈粉末状,无颗粒,并带有一些微烧焦羽毛的气味,则通常被视为纯动物纤维。而如果产品燃烧速度较快,灰烬呈颗粒状,且不带有烧焦羽毛味,则通常被视为内含化纤。
不过,不少羊绒专业技术人员也透露,随着不法分子制假工艺的提升,现今一件羊绒与羊毛,甚至与化学腈纶混纺的所谓羊绒衫,单纯用坊间流传的火烧等办法已完全不能鉴别。
目前在羊绒制品的维权中,通常可分为私下协商和检验维权两类。由于羊绒产品的特殊性,一旦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羊绒含量、过敏来源等方面产生了质疑而将产品送检的话,其过程基本都是破坏性的(即这一产品无法重新恢复原样)。这也让不少消费者对于是否要将“疑似问题产品”送检,产生了犹豫。
有业内人士指出,检测一件羊绒制品至少需要三天的时间,此前普通消费者需寻找并甄别各类第三方检验测试的机构,确认相应机构后还需要先期承担四五百元的检测费用。时间成本、金钱成本几乎超出了不少消费者购买问题羊绒制品本身的花费。
“从根本上来说,羊绒制品的买方在维权过程中承担检验证明的责任,就注定让我们消费者承担更多的风险。相应之下,这些羊绒品的卖方所承担的制假售假成本就随之被分摊了。”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羊绒产品的鉴定,通过肉眼观察、手指触摸、取样火烧等‘民间检验’的方法已经越来越难以识别真伪了。”前述业内人士强调。“花了钱的人购买的羊绒制品产生怀疑后,如果未能与所售产品商家进行相对有效调解、达成赔偿一致意见的话,就只能进行第三方检验维权。最终若诉诸法律,一旦消费者胜诉,费用将由商家承担;而一旦败诉,或未能进行诉讼,则将由消费者自己承担费用。这样的设置从一开始就是不利于消费者的。”
此外,由于羊绒制品检验中的一些指标(如起球级、色牢度、甲醛含量等)一经穿戴、洗用就会发生自然变化,但消费者恰恰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使用后才有可能觉察到所购产品是不是有质量上的问题。这也让羊绒制品的检测维权面临着更多的困境。
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国际市场上羊绒原料的价格在高位徘徊,一吨羊绒原料的均价在85万人民币左右,一件普通纯色的女式羊绒衫基本上在250克左右,加上加工费、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损耗费等,仅仅从流水线元左右。
在进入流通渠道之前还要花费运输、渠道推广等各项费用,所以市面上100多块钱的羊绒衫和纯羊绒完全搭不上边。